长沙谭嗣同故居

副标题:谭嗣同故居文化之旅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简介: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殉难的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故居有两处,一处是位于北京的原湖南浏阳会馆,另一处是位于浏阳的“大夫第”。2009年3月,浏阳河大酒店停车场擅自“侵入”浏阳谭嗣同故居的保护范围内。此后两年里,经长沙两级法院审理,长沙市文物行政部门两次败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大夫第官邸。位于浏阳县城关镇北正路。建于明末清初,占地约10000平方米。故居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二进院布局,东侧有园囿,前栋临街,面阔5间,进深2间,二层硬山顶。中堂与后堂之间有一过亭,歇山顶,封火山墙,盖小青瓦,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基本保存完整。?他的屋子在五间西房的北套间,自题为“莽苍苍斋”。他的许多诗文、信札都在这里写成。莽苍苍斋原有一幅谭同同自书的门联:上联是“家无儋石”,下联是“气雄万夫”。后改上联为“视尔梦梦,天胡此醉”,改下联为“于时处处,人亦有言”。会馆里还有维新志士开会的里院北屋。 谭嗣同故居,可以用“深三进,广五间,三栋二院一亭”来概括它的整体面貌,属硬山顶结构,上铺小青瓦,两边设置风火山墙,中堂、后堂有过亭,“大夫第”的工艺之精美,主要体现在木雕上,屋顶的每一根梁架、每一个斗拱以及雀替,均有雕饰图案,且线条流畅。正厅屏门,也是雕刻技术的杰作。每扇屏门上面部分采用双面雕刻的手法镂空而成,而且通风采光适合湖南潮湿的气候。过亭上方有长棱形六角藻井,两厢配置亭榭、阁楼。镶嵌在风火山墙上的堆塑造型,非常新颖,每朵花饰栩栩如生,故居的格门、花窗的工艺雕刻,配上布局严谨、高大宽敞的厅院,在南方地区都是罕见的。 谭嗣同的祖辈多以教读为生,祖父谭学琴曾任过县吏,生有四子,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排行第三,他于咸丰九年(1859年)考取进士,在京为官。由于性格上的偏爱,买下了原属周姓的祠堂,作为私第。经过几番修建,成为现存庭院式民宅建筑,此建筑建于明朝末年,在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任湖北巡抚时,因其官位显赫,奉皇上旨令,赦封为“大夫第官邸”,简称“大夫第”。“大夫第”不仅因为他的装饰精巧、富丽堂皇而吸引众多游人,而且也因他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故居。1865年(清·同治4年)3月10日,谭嗣同生于北京宣武门外斓眠胡同,从小跟随父亲,并拜师学艺。13岁那年(1877年)第一次回到祖居地浏阳,就住在“大夫第”内,虽然时间不久,但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谭父有一偏房卢氏,依仗丈夫宠爱,百般歧视、虐待谭嗣同,大年三十晚上,谭氏家人围聚在火炉旁共享天伦之乐,卢氏这时对谭父挑唆说:“七公子读书真有长进,能与先生争论学问呢。”以此来激怒谭继洵指责谭嗣同,而他父亲却大喜,认为儿子不错,敢与老师辩理,当场出示上联以考谭嗣同:“除夕暗无光,点一盏灯,为乾坤增色。”第二天早上,谭嗣同一径奔到祖堂上,对准挂在东廊的堂鼓“咚咚咚”紧擂三通。父亲被惊醒,问起对联之事,谭嗣同说:“初春雷未动,发三通鼓,助天地扬威。”由此可见,谭嗣同从小就勤学好问,才智过人。故居陈列了谭嗣同卧室和书房及谭嗣同读过的诗文。1879年(光绪5年),谭嗣同从甘肃回到了浏阳,在浏阳生活的3年时间里,他拜师涂启先,学习经史,博览群书,并在“大夫第”内舞棍弄剑(曾拜师大刀王五)。有一次,他的好友唐才常、堂兄见他在花园中习武,想试试他的功夫,说道:“听说你的辫子功非常厉害,玩玩看。”谭让唐才常把住辫子,果然辫走人飞,从此,唐才常跟随谭嗣同学剑习武,发展为志同道合的刎颈之交。1881年,“大夫第”院中有2棵撑天梧桐树,其中一棵被雷击倒,谭嗣同利用古树残枝先后制作了2把七弦琴,名为“雷残”(失散)、“崩霆”(现存于省博物馆)。“崩霆”琴上有泥金楷书的琴铭,而且音色纯真,音律悦耳,谭嗣同尤为珍爱,每当夜深人静,他不是弹“崩霆”琴,就是舞“风矩”剑,可见,谭嗣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实为文武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