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湿地-南津港

副标题: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南津港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简介:“千里金堤柳如烟,芦苇荡里落大雁。渔歌催开千张网,荷花映红水底天……”这是洞庭湖区人们对“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真情讴歌。洞庭湖曾是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素享“鱼米之乡”的美誉,盛期面积达6000 平方公里以上,但近百年来,在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双重作用下,湖泊面积逐渐萎缩,已退居为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泊。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洞庭湖这片湿地的重要性,采取了各种方式和措施加以保护和恢复,可是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人们仍然注重湖区的资源价值,忽视湿地的生态价值,注重当前的利益,忽视长久的发展,使用着最先进技术,以最大强度向洞庭湖索取,使得洞庭湖朝着破碎化、陆地化的方向发展。洞庭湖的资源日趋枯竭,突发性灾害时有发生。 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湖泊萎缩,调蓄功能下降,灾害频率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对洞庭湖进行综合治理,制定相应对策,遏制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推动湖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健全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系 “湿地”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湿地保护工作也多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展,在湿地未实施保护以前,洞庭湖湿地实行的是多头管理,在行政区划上涉及2个省的十多个县市和4个保护区。这种多头管理的模式对现在洞庭湖湿地的保护管理是十分不利的,造成管理上的许多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因此,要实现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保护区各地(市)、县和各部门的行动,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工作的有序和有为。应将洞庭湖湿地作为一个整体,确定系统的界线,采用生态系统管理的途径来实现可持续性经营,要明确地把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学能力的需求与满足实际需求密切联系起来,既要注重小区域的生态系统过程,又要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考虑问题和开展工作,从长远的角度保持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 什么是“湿地”: 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泥炭地、滩涂等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海水区。 湿地与森林农田、草地等生态环境一样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很高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