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古韵 寻味海门

一条老街凸现在现代城市。在台州,除了老海门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还有海门老街了。中秋时节,老街修葺一新。走在铺着石板的街道,一种久远的古韵迎面而来:白墙灰瓦,古老的花格窗、精致的“牛腿”,仿佛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耳边立刻响起“老街情思”的歌声: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今年70岁的陈老伯是一个老海门,说起老街的繁华,仿佛又回到了从前:“这条老街是海门‘顶’旺的街,集市日时两边摆满了摊,路也走不过。小时候常在这里玩,买泡虾吃、买糖吃,过年过节张灯结彩,还有唱戏的,挤都挤不进。比现在的十字马路还热闹!” 海门老街现存建筑多为清末民初所建。此街南接中山东路,北至江滨路,原街全长470米,今留有225米长、宽约为6米至8米不等,南北走向,石板路面。南端为吊桥头,系繁华街口;北端有杨府庙,庙北原有牌楼,上书“海门关”三个大字。 这条浓缩了一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海门老街,保留了不同时期的风格。据说,旧时老海门人来到上海谋生,致富后重回海门,按旧上海的模式,建起了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加上街道生意兴隆,“小上海”由此得名。故老街南北风格不同,北面多为欧式建筑,南面先有明清建筑,后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新中国后又加入了文革的色彩,使老街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修旧如旧,保留历史原貌从2001年春始,台州市椒江区政府对老街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如何保护,他们先后到北京、上海、杭州等老街区考察,确定了“经营性保护和保护性经营相结合”的原则。请来了对古建有专门研究的上海同济大学常青教授策划,他带着二三十名硕士生、博士生进驻老街,像照看“百岁老人”一样,将它进行了细致的体检,最后开出了“修旧如旧”的处方。 这是一个与其他古建修复不同的“处方”,为了图方便,许多地方将原址推倒重建,然后利用切割机的高温对木板烘烤,进行“做旧”,尽管外貌酷是老街,但没有了古色古香的韵味。而“修旧如旧”的难度就是,拆下后的每一根木料、装饰物除需更换外,每一处都要按原样装上,难度与成本很高。 为了保存老街的古味,维修人员先用照相机拍摄留档,然后一一记录拆下的如“牛腿”、“牌坊”所在的位置,进行清洗包好保存。设计、制作了颇具特色的海门老街门牌编号,然后物归原处。经过了4年的修复,重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古色古香,白墙灰瓦,朱赤雕栏的一条南北225米长,占地面积31亩的老街。 说起对老街的命名,还有一个趣事。海门老街原名北新椒街,故有人说就叫北新椒街吧。但因方言“北新”与“不幸”谐音,群众都不喜欢,所以干脆就叫“海门老街”。 海门老街,保留了城市的记忆。今年初,海门老街保护性改造完成后,交给了椒江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面对这个浓缩上百年的“古董”,公司的经营者没有急于招商,认为既然花巨资修复了老街,就应该留得住游人。 拿什么去留住人,难道仅是一条只有225米长的老街吗?如果古街只给顾客提供一条来去匆匆的路,或是只向顾客销售商品,还不如当初让投资商开发,国家也不用背上这个沉重的负担。思来想去,他们认为,古街只是一个历史缩影,一定要赋予它文化的内含才有魅力,而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要让我们保留城市的记忆。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大力挖掘历史。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景点推荐:牛腿、牌坊